官方微信
CNPC-online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5/08/29

中国石油首个工业用户燃气掺氢项目试运行成功

8月20日,甘肃省玉门市老市区工业园区燃气掺氢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项目试运行成功。这既开创了集团公司燃气掺氢示范应用先例,又创造了甘肃省工业用户燃气掺氢实践先例,标志着中国石油在天然气与新能源融合应用的技术探索中迈出关键一步。

随着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的装机容量不断攀升,大规模新能源并网带来的消纳问题逐渐凸显。天然气销售公司锚定以新质生产力打造绿色综合能源供应体系的战略目标,聚焦甘肃省新能源消纳难题与燃气掺氢技术应用方向,积极推进探索实践。目前,公司已率先在甘肃省酒泉市启动管道掺氢示范项目。该项目主要将省内无法及时外送、暂难消纳的新能源电力,借助先进的水电解制氢技术,转化为稳定的氢及相关延伸产品;随后通过燃气管道掺氢的方式,将其输送至全国各地,由此实现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商业化应用,为打通氢能产业链“最后一公里”提供有力支撑。更为关键的是,这一实践为大西北区域富余的风光资源,精准开辟出一条效能稳定、产能灵活且消纳可靠的供给新路径。

“该项目是打造绿色综合能源供应体系的重要探索。我们希望通过此次合作,进一步深化与酒泉市在资源供应、绿电直连跨省消纳、零碳园区建设等领域的合作,全力打造企地合作的示范样板。”天然气销售公司气电与新能源部总经理李忠伟表示。

自2024年12月项目启动以来,公司凝聚行业内顶尖科研力量,在地方政府和兄弟单位的支持下,针对燃气掺氢技术的关键难题开展联合攻关。公司以燃气掺氢技术应用为起点,开展掺氢工艺、终端设备用氢适应性、事故特征演化及风险识别控制研究,建立燃气管道掺氢评估体系与标准,构建“掺混—输配—终端利用—贸易计量”全流程应用方案,推动能源深度脱碳和能源结构向清洁低碳方向转型。

该项目落地后,现阶段可实现天然气掺氢比例在5%至20%范围内的灵活调节。按照玉门老市区年用气量1000万立方米、掺氢比例20%计算,燃气掺氢技术应用后预计每年可减少碳排放约1600吨,相当于种植树木约8万棵。

“公司将持续开展燃气掺氢利用技术研究,为后续在城燃企业复制推广燃气掺氢技术提供支持,为加快构建中国石油‘油气热电氢’现代能源体系、推动甘肃省氢能产业链发展贡献力量。”天然气销售甘肃公司总经理田晓龙介绍。

通讯员:汪湛  记者:周琰

全球规模最大的柴油吸附分离装置落户广西石化

8月26日,随着最后一组产品分析数据显示全项指标合格,全球规模最大的200万吨/年柴油吸附分离装置在广西石化炼化一体化转型升级项目现场宣告一次开车成功。作为该项目首套投产的主体装置,此次成功开车不仅印证了装置本身的稳定性能,更标志着我国西南地区炼化产业高端化、一体化发展迈入新阶段。

该装置采用昆仑工程与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联合开发的“柴油吸附分离”成套技术,凭借分子级别的精准调控能力,将柴油分离为优质烯烃原料和芳烃原料,从源头缓解“油多化少”的结构性矛盾,有助于实现“宜油则油、宜烯则烯、宜芳则芳”的柔性生产目标,对推动炼化产业链从“燃料型”向“化工产品及有机材料型”深度转型具有重大意义。

“整套工艺集成吸附、抽余液回收、解吸剂提纯、产品精制四大核心单元,在低温、低压、多介质耦合的复杂工况下,仍能实现运行连续化、操作智能化、产品优质化,可满足工业装置长周期稳定运行的严苛需求。”昆仑工程公司石油化工专业副总工程师黄丙耀说。

从工艺效能看,该装置以加氢精制柴油为原料,产出的吸附非芳烃可直接作为乙烯裂解装置的优质进料,吸附芳烃则用于增产石脑油、丙烯等高附加值产品。经测算,其原料综合利用效率较传统工艺提升15%以上,在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的同时,显著提升了炼化产业链的经济效益与抗风险能力,为一体化项目的物料平衡与高效运转奠定了核心基础。

开工过程中,装置团队通过建立工艺模拟模型、系统分析、反复试验等举措,攻克了“吸附剂活化温度控制”“热解吸剂循环流量调节”等8项操作技术难题。“为最大程度压缩开工周期,我们创新采用吸附塔与预吸附塔同步充液的模式,同时通过提高热解吸剂循环流量,有效缩短吸附剂与预吸附剂的干燥脱水时长;在吸附塔投用阶段,更是同步推进系统参数调整与取样分析,让各环节高效衔接。”广西石化炼油三部二级工程师谭晓武介绍道。

凭借这些创新实践,团队仅用14天便打通了全流程,不仅成功实现200万吨级的技术跨越,更刷新了同类型装置的开工速度纪录。

记者:谭中一  通讯员:刘莉

编辑:杨子仪

审核:肖程释